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蜜月期结束了?

  • 2025-08-06 10:03:10
  • 914

【导语:最近几年,中国车企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攻城拔寨。其中,俄罗斯市场就是最主要的汽车出口市场之一,国内车企在俄罗斯汽车市场份额超过50%。然而,俄罗斯标准局在近日撤销了东风、福田、一汽和汕德卡等品牌的部分中国卡车和底盘的车辆类型许可(VTA)。】

“出海”有风险,一些海外车市风云突变,这不断在考验中国车企的抗风险能力。日前,俄罗斯标准局直接取消了部分中国车企的VTA,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根据俄罗斯标准局披露的信息来看,相关被撤销了VTA的车型在包括制动系统效率、噪声水平、车辆控制装置识别以及紧急服务呼叫装置等强制性配置上存在纰漏;同时相关车企在提交这些车型的诸如抵抗外部电磁辐射装置识别、安全带、座椅以及紧固件的文件上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基于此,俄罗斯标准局已经要求相关卡车制造商对车辆进行召回,消除已发现的违规行为,并且暂停销售。

自主品牌要克服在俄水土不服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万幸的是,这次被取消VTA销售资格的是卡车车型,而作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销售大头的乘用车并没有受到影响。自2023年开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突破50%,占据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奇瑞、长城、吉利和长城2024年在俄罗斯的销量分别达到了32.5万、22.9万、19.8万辆和10.34万辆。

据相关方面披露的2025年前5个月俄罗斯车市数据,虽然中国品牌汽车总销量出现了27.64%的下滑至252861辆,但俄罗斯整体汽车市场也出现了26.75%的下滑至432280辆,因此中国汽车在俄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定在50%以上。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俄罗斯乘用车市场的变化要紧密关注。从目前来看,俄罗斯当地对于中国汽车的抱怨正有向乘用车蔓延的趋势。

去年10月,俄罗斯媒体发布过一篇《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对中国车有所不满》的文章,从出租车司机的角度抱怨中国汽车在使用寿命、机械故障率以及售后维修(包括维修便利性以及售后配件)方面都有待提升。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俄罗斯出租车市场的评价并不高。具体来看,相比于欧洲和韩国汽车25-30万公里的使用里程,中国汽车在行驶了15万公里后就要报废。无独有偶,俄罗斯国家工业信息局的报告也指出,中国SUV的维护成本在五年内就超过了新车价格。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都会大大增加俄罗斯出租车公司的成本。

那么这些是否说明中国汽车质量不好呢?其实也不是。精准地来说,只能说部分相关车型在俄罗斯市场上水土不服。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大部分车企在国内上市新车之前都会经过比较完整的耐久测试,从零部件级别到系统再到整车级别。

但俄罗斯的情况和国内完全不同,尤其是俄罗斯气候环境非常恶劣,冬天的极端低温环境甚至能够达到零下70多度。这种情况下,适用国内的耐久测试很难被直接照搬到俄罗斯市场。而中国汽车在俄罗斯份额的快速提升,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2023年左右的俄罗斯市场,各大跨国车企巨头纷纷撤离,导致了俄罗斯汽车市场一度出现了供应短缺。这个时候,中国多个汽车品牌纷纷抢占这一市场的空白。为了能够抢占市场份额,各大车企纷纷加速挺进俄罗斯市场。一些车型或许并未根据俄罗斯的路况等情况对车辆进行改造,包括增加保温材料以及提升加热器功率等,更遑论根据俄罗斯当地情况对整车进行重新设计。因此,中国品牌汽车后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用户抱怨既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外资车企巨头或重返俄罗斯市场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除了要面对俄罗斯日益严格的监管以及当地消费者的审视,各大跨国车企巨头随时重返俄罗斯市场带来的威胁更大。作为欧亚大陆上一个体量比较庞大的主要市场,大部分跨国车企巨头都不会心甘情愿把这个市场拱手让给中国车企。一旦俄乌战争停战,或者欧盟放松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些车企巨头们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寻求重返俄罗斯的机会。

有俄罗斯当地的专家表示,大众汽车或正在以平行进口的方式在俄罗斯销售ID.3、ID.4这样的电动车,甚至还有一部分大众车型借道中国进入俄罗斯市场。美国三大车企巨头:福特、通用和拥有克莱斯勒品牌的Stellantis,可能也会寻求在俄美关系解冻之际率先重返俄罗斯市场。而日韩车企似乎也始终寻求维持在俄罗斯当地的影响力:丰田在俄罗斯始终提供服务;韩国现代汽车低价出售的俄罗斯工厂协议中包括了回购条款。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俄罗斯市场和这些跨国车企巨头相抗衡面临的难度可能比国内市场更大。正如上文所说,国内不少车型是被直接进口到了俄罗斯市场,短时间内做的本地化改造可能并不彻底,而且大部分中国车企缺乏依据俄罗斯当地情况来设计相关车型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累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那些跨国车企在俄罗斯当地经营了很长时间,其品牌号召力和旗下车型对于俄罗斯市场的适应性无疑更好。因此,一旦跨国车企巨头们重返俄罗斯市场,中国品牌要再想保有50%市场份额的难度陡增。

进军海外市场需要步伐稳一些

中国车企能够在俄罗斯市场异军突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增多。

为了化解国内过剩的产能,中国汽车加速布局全球市场的态势已经成为必然。但从俄罗斯市场的情况来看,我们打造全球车企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遇到的问题,在其他海外市场也可能会遇到。

要真正做好一家全球车企,是对其体系化能力的全面考验。产品力也好,性价比也好,只是体系化能力中的两个指标,充其量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要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除了要考虑一个完整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体系,本地化生产、研发中心以及市场调研能力等缺一不可。决定一款车型在一个市场是不是卖得好,往往是由木桶原理来决定,即最短的一块木板(体系能力中最弱的一环)来决定木桶可以盛多少水(这款车型的最终销量)。如果在缺乏对一个目标市场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果没有在当地环境中进行过严苛的耐久测试,后期就有可能爆发出各种问题。相比于国内市场,自主品牌进军海外市场需要步伐更稳一些。

点评

放眼全球,中国汽车的优点非常明显,在造型上更加吸睛,包括智能座舱以及车机互联在内的科技感也更强,整车性价比也更高,冰箱彩电大沙发带来的第一眼诱惑也让很多消费者都无法抵挡。但是,与许多跨国车企巨头相比,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经验依然不足。对于当地的路况、环境以及相关法则法规等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国际课”并没有那么容易学会,中国车企“出海”还需要加把劲。